新《紅樓夢》(舊版新版)在地方臺播出一輪后,于本月初在全國幾大衛視播出。有意思的是,與之前在地方臺播出惡評如潮相比,本輪衛視播出,輿論風向大變,“好評如潮”,什么“特效場面宏大”、“更忠于原著”、“收視率居高不下”、“情色情節是劇情需要”等等,幾乎是全方位肯定。
如你所知,衛視版也許對一些技術紕漏做了一番修補,但核心的東西,諸如故事框架、作品風格不可能有根本性改變。但何以輿論評價完全改了風向?莫非衛視觀眾的審美能力要高于地方臺觀眾,他們從同樣的作品中發現了不一樣的美?
這恐怕難以讓人信服。假如我們也可以“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那么原因也許很簡單———劇組在地方臺播出后,面對如浪如潮的輿論攻勢,做了大量的危機公關,初見成效。
很多明星遇上負面新聞,都需要危機公關修補形象。比如艷照門的各位主角,比如一年來是非纏身的章子怡,她們都積極地進行各種公益活動來恢復人氣,提升對粉絲的號召力。但人是動態的,是立體的,且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所以,明星的危機公關,只要夠誠意、夠細致,結果往往是有效的;但一部作品,問世后它是相對靜態的,成功就是成功,失敗就是失敗,通過砸錢、通過關系,操控媒體,左右輿論,顛倒黑白,文過飾非,一時間好像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了,但是,這種虛假褒揚亦無外乎皇帝的新裝,況且在網絡時代,有的是說真話的小孩。
《紅樓夢》當然應該是開放的,詮釋經典不是某個人或某一群人的專利。所以,倒不是說誰可以來拍誰不能拍的問題,問題在于,新《紅樓夢》相關主創一邊承認自己沒讀過幾遍《紅樓夢》,一邊卻始終理直氣壯地對觀眾說,“我的是最好的”。這才是比較讓人哭笑不得的。
我們不否認三年拍攝一部《紅樓夢》,個中艱苦,一言難盡。李少紅李小婉都曾在公開場合辛酸落淚。但對于現在擺在觀眾面前的這部新《紅樓夢》來說,此情此景,倒也應了曹雪芹的肺腑之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