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效應:“動物性”傾向增強
心理學試驗表明,人在匿名的情況下,傾向于做出“動物性”的行為。網絡為匿名提供了充足的條件,使得匿名保護下人們的“動物性”傾向增強,在網絡中發表不理智的、沒有道德標準約束的言論。匿名性使得各種言論得到充分發表,網絡的迅速、普遍性以及網民行為的潛水規律讓這種“動物性”傾向的言論更加廣泛地傳播,從而大范圍激化社會矛盾,對政府產生不利影響。
網民通過網絡的匿名效應增強“動物性”傾向,具體表現為匿名空間逐漸增大以及發揮的功能越來越明顯。
第一,匿名空間越來越大。隨著互聯網進入人們的生活,網民規模迅速增大,隨著參與人數的攀升,匿名的網絡空間也在無形之中迅速增大。
第二,匿名發揮的功能越來越明顯。除了以假名、匿名形式出現之外,網絡中存在的潛水規律也增強了網民的匿名感。潛水即在他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隱秘觀看共享信息或留言,而不主動表露自己身份發布信息和回復他人信息的行為。①從網絡行為來講,潛水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長期不上線或者隱身登錄及不發表言論的行為,常用于BBS、QQ群、百度群等即時通信軟件的在線聊天中,亦稱“TK”。二是指論壇里那些只看不回帖的人。如果是長期不發言的潛水員,突然發言,則稱為浮上來。潛水只進行共享信息的獲得,而不必顧及自己的行蹤被人發現,是一種比匿名更加安全的上網方式。而潛水只獲得信息不發表言論的特性使得發表言論者的觀點被傳播得更加廣泛。 |